概述
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肺门区的病灶,诊断以肿瘤和感染常见,相较于普通CT,PET/CT在肺门区病灶的诊断方面优势明显,尤其是中央型肺癌,通过对FDG代谢摄取增高区域的分析,可以得出肿瘤的活性、位置、大小以及与周围不张肺组织的界限,为临床的进一步诊治(如放疗靶区勾画等)提供帮助。本期通过病例分析观察肺门区病灶的特点。
病例1-病史摘要
男,60岁,咳嗽、间断痰中带血4月。
· 中心PET/CT检查资料分析 ·
PET/CT表现:
展开剩余93%左肺门区团状高代谢病灶,SUVmax为10.4,诊断中央型肺癌伴左肺门淋巴结转移。
CT表现:
左肺门增大,伴软组织增厚,密度不均匀伴少许钙化,边缘不光整,仔细观察左肺上叶上部支气管开口处截断,病灶远端左肺上叶阻塞性炎症。
病理结果:
纤支镜活检病理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肿物——低分化鳞癌。
病例2-病史摘要
女,61岁,咳嗽、胸痛3月余。
· 中心PET/CT检查资料分析 ·
PET/CT表现:
右肺门区(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)团块状高代谢肿块,SUVmax为17.3,右肺上叶支气管阻塞,诊断中央型肺癌,伴阻塞性肺不张;右锁骨上区、右侧肺门及纵隔(2R、4R、7、8组)多发淋巴结转移。
PET多平面能清晰勾勒出高代谢肿块形态、边界,显示出肿瘤与阻塞性肺不张之间的界限。
随访病理:
肺癌。
病例3-病史摘要
女,74岁,间断咯血2月。
· 中心PET/CT检查资料分析 ·
PET/CT表现:
左肺门区异常高代谢结节灶,范围约2.5cm×2.0cm×2.6cm,SUVmax为18.2,CT见软组织密度影,边缘不光整,相邻左肺上叶舌段、下叶支气管管腔变窄,诊断中央型肺癌。
纤支镜镜下检:
左主支气管开口处可见新生物阻塞管腔,表面易出血。
病理结果:
活检组织低分化癌,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鳞状细胞癌。
病例4-病史摘要
男,58岁,气喘查体。
· 中心PET/CT检查资料分析 ·
PET/CT表现:
左侧肺门区(左主支气管开口处)团块状高代谢肿块,SUVmax为11.3,密度不均,左主支气管截断呈杯口状,左肺实变不张,诊断恶性肿瘤(中央型肺癌),伴左肺阻塞性肺不张;纵隔8L组增大淋巴结与左肺门病灶融合。
纤支镜:左主支气管新生物。
病理结果:小细胞肺癌。
病例5-病史摘要
男,72岁,咳嗽半年,加重1月。
· 中心PET/CT检查资料分析 ·
PET/CT表现:
左肺门区(左肺上叶支气管周围)条块状高代谢灶,SUVmax为9.5,CT于上述部位见软组织密度肿块,密度不均匀,边缘可见分叶及毛刺,左肺门增大淋巴结与病灶相互融合,分界不清,诊断为中央型肺癌,伴左肺门淋巴结转移。
CT可见:
CT肺窗薄层仔细观察支气管改变,上叶舌段支气管闭塞,上叶上部支气管“鼠尾样”明显狭窄。
病理结果:
纤支镜活检病理:小细胞肺癌。
中央型肺癌—肺小细胞癌
一种恶性上皮性肿瘤
概 述
肺小细胞癌(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,SCLC)是一种恶性上皮性肿瘤,肿瘤细胞小、胞质少、核染色质细颗粒状,核仁不存在或不明显,核分裂象多,坏死常见。
生长方式:肿瘤以粘膜下和环状生长沿管壁轴向松散结构侵袭生长,侵及淋巴管、早期淋巴转移。
由于其高度的代谢活性,小细胞肺癌通常在PET/CT上显示FDG摄取明显增高,在分期方面比CT更准确,PET也可以排除CT的一些假阳性病灶,特别是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。
影像表现
CT直接征象:
早期:可发现叶支气管内的结节,支气管壁增厚,管腔狭窄或阻塞;
中晚期:肺门区肿块,支气管增厚,支气管狭窄及截断,PET显像表现段以上支气管腔内病灶FDG浓聚,高代谢(单纯的肺不张无异常FDG摄取,当合并炎症时表现片状FDG浓聚)。
肿瘤易穿透组织屏障侵犯肺门、纵隔及淋巴结,血供丰富,由于生长迅速,常有缺血性坏死,增强表现为不均匀强化,强化区与密度略低的坏死区交织,分界模糊。
PET诊断基础:
大多数肺癌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
良性病变多数葡萄糖代谢程度较低
小 结
呼吸道症状,影像明确肺门区结节或肿块,叶或段支气管阻塞,PET代谢异常增高,首先考虑恶性肿瘤;较大支气管阻塞,常见肺鳞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(如小细胞癌、大细胞癌、类癌等)。
鉴别病例1-病史摘要
男,54岁,咳嗽、腹泻、体重下降。
· 中心PET/CT检查资料分析 ·
PET/CT表现:
右肺门区(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旁)高代谢占位,右肺上叶支气管受压变窄。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,部分相互融合,FDG摄取不同程度增高,SUVmax为4.5。
PET/CT表现:
胃壁及十二指肠球部弥漫性增厚伴代谢增高,SUVmax为6.4。脾肿大,腹腔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。
小肠、回盲部、结直肠见多处肠壁弥漫性增厚,伴代谢异常增高,SUVmax为7.6。
病理结果:
套细胞淋巴瘤。
化疗8程复查
病例分析:
全身多发、多系统累及的病灶及广泛肿大淋巴结,脾大,PET代谢不同程度增高,首先考虑淋巴瘤多系统浸润;鉴于胃壁、直肠壁弥漫性显著增厚,管壁僵硬不明显,代谢异常增高,还需鉴别胃癌、直肠癌伴多发淋巴结转移,脾肿大可与贫血、脾亢相关。
鉴别病例2-病史摘要
男,29岁,咳嗽、胸痛,无发热
· 中心PET/CT检查资料分析 ·
PET/CT表现:
右肺中叶-下叶背段(右肺门区)团片状软组织增厚影,跨斜裂胸膜,边缘分叶伴絮状模糊影,密度不均匀,CT值43Hu,FDG摄取增高,SUVmax为11.1;右侧肺门及纵隔(7、8R组)多发淋巴结肿大。
PET/CT表现:
PET/CT增强融合,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,中心见多个环状未强化低密度区(较具特征性),病灶包绕右下肺动脉干及分支,血管穿行其中未见破坏。另外患者较年轻,体型偏瘦,有咳嗽症状,结核感染首先考虑。
随访:
痰培养发现分枝杆菌,菌鉴为结核菌,抗结核治疗半年复查病灶明显缩小。
鉴别诊断:
肺内单个或多个结节灶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,若能在结节周围或肺内其他部位找到结核病灶,随访1~2个月病灶无明显改变,抗结核治疗有效,有助于肺结核的诊断;这种表现需鉴别恶性肿瘤,尤其与小细胞肺癌SCLC征象有相似,而肺内SCLC的肿块在1~2个月倍增时间内肿块增大1倍以上,有助于SCLC的诊断。
作者:成蕾 审核:柳伟坤
发布于:四川省股票配资工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