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台北“衡山指挥所”的雷达屏幕上,气氛简直凝固了。三架大陆军机,跟幽灵似的,突然就出现在距离基隆只有72海里的空域。这一下,岛内高层直接炸锅,一场“10分钟恐慌”瞬间引爆。
这可不是简单地擦边球,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窒息战”。赖清德当局这回算是彻底明白了:有些事,真是怕什么来什么。
这次的主角是歼-16和歼轰-7,它们带着三架僚机,还有海面上五艘军舰,搞了出海空立体大戏。这阵仗,简直是兵临城下,把台湾的政治经济命脉,赤裸裸地摆在了威慑之下。对那些“台独”分子来说,这无疑是兜头浇下一盆冰水,心都凉了半截。
十分钟生死局
“10分钟恐慌”真不是吓唬人,而是台军防御体系被彻底扒光后的残酷现实。解放军现在巡航,又密又狠,早就把过去那条“海峡中线”给踩得稀碎。现在,大陆军机根本不是在“越线试探”,而是在自家“内水”里逛街,直接把防线推到了台湾家门口。
这么一极限压缩,警报响了,到战机飞到头顶,留给台军的反应时间,连十分钟都不到。这点时间,连一套完整的决策流程都跑不完。今年光是这片空域,大陆军机就来了12次,比去年同期猛增了四成多。这种持续的压力,摆明了就是冲着台军的“软肋”去的,比如北部雷达的盲区,还有防空部署的薄弱地带。
自己给自己戴镣铐
可比物理时间被掐得死死的,更要命的是,决策链条被人为地“锁”住了。解放军步步紧逼,赖清德当局却下了一道“死命令”:绝对不许军方开第一枪。这命令,就像给前线将士戴上了沉重的枷锁,让他们完全陷入被动。台军飞行员接到指令,必须跟大陆军机保持50海里以上的“安全距离”。
这就搞出个荒唐事儿:台军紧急升空的F-16V、IDF战机,还有地面待命的“天弓”、“爱国者”导弹,明明有能力反击,却没了那个权限。所谓的“伴飞驱离”,成功率连三成都不到,多数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巡航完,然后大摇大摆地走。所有的战术动作,最后都变成了一场“只敢看、不敢动”的尴尬表演。
前参谋总长李喜明说得特别准,这种政治限制,让武器根本发挥不了作用,跟拱手让出制空权没两样。物理反应时间被压到极限,决策反应时间却无限拉长,最后成了“永不决策”。整个防御体系崩塌,那只是时间问题。
硬件不行,心气儿更垮
高层迟迟不决策,背后是技术和心理上的双重赤字。决策者心里清楚,就算真敢开火,硬件上的巨大差距,加上心里那点信心缺失,根本撑不起一场有效的对抗。这种认知,反过来又加固了“不开第一枪”的政治逻辑,形成了一个死循环,怎么都挣脱不了。
装备方面,代差明摆着。台军现役的F-16V,雷达探测距离比解放军的歼-16短了大概200公里。两边战机挂载的导弹,射程更是差了300多公里。这意味着,超视距空战里,台军战机可能还没发现对手,自己就已经被锁定了。更别提F-16V碰上解放军的歼-20,性能几乎被全面碾压。
装备的完好率更是让人心焦。内部消息说,台军装备的完好率还不到六成。今年接连发生的“勇鹰”高教机坠海、IDF战机副油箱空中掉落,都证明问题有多严重。装备都这样了,部队士气可想而知。一份内部民调显示,超过六成的基层官兵对完成“空防任务”没信心。这股情绪也蔓延到岛内社会,高达78%的台湾民众认为,台军根本挡不住解放军军机。
靠山山倒,靠水水干
当内部防线摇摇欲坠,指望外部干预的最后一点幻想,也被残酷的国际现实给掏空了。美国虽然还在卖武器给台湾,但今年宣布的半导体关税政策,在很多人看来,简直是在抽台湾经济的血。台积电这些企业纷纷去美国建厂,似乎预示着台湾高端制造业未来会彻底空心化。
国际舞台上,联合国重申一个中国政策,俄罗斯、菲律宾等很多国家也明确反对“台独”。就连欧盟,也只是轻飘飘地呼吁“保持克制”。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赖清德当局,他们幻想的“以武谋独”,既没有足够的军事本钱,也得不到有效的外交帮助。
笔者以为
解放军的“精准施压”战略,骨子里就是一场瓦解台湾“反应能力”的系统战。从物理上的“兵临城下”,到决策上的“自我捆绑”,再到战略上的“孤立无援”,台湾的反应时间被一层层剥夺,整个防御体系正在面临系统性的崩溃。
现在的台海局势,早就不是空泛地讨论“打不打”了。而是台当局,怎么面对一个“反应能力”已经趋于瓦解的冰冷现实。继续沿着“以武谋独”的幻想路线走下去,无异于开着一辆没刹车的车,直冲悬崖。认清现实,回到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正确轨道上来,或许才是避免系统性崩溃的唯一出路。
股票配资工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